根據行業媒體的初步統計,規模以上收入企業的產值大約占整個行業的 50%。2016年,560家規模以上(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)防水企業創造的主營業務收入達988億元,由此推算建筑防水行業總產值約為2000億元。產業調研得到的信息,全行業產值約為2000-3000億元。與此同時,在全國建筑滲漏現狀調查中,有滲漏情況的住戶,26.58%為□近一次維修付費、平均每戶約1525元;28.25%遭受其它經濟損失,每戶約1367元。除此之外,滲漏還有可能造成衣物、家具的損壞,誤工,訴訟費用等其它經濟損失。
隨著防水意識的提高,新型防水應用的推廣,防水材料的下游應用以住宅和民用建筑為主,應用部位中屋面與地下室占比□高。而防水工程成本對建筑造價的占比僅1%左右(國外一般占比10%左右),但對居住影響體驗大。隨著對居住品質的需求升級,下游用戶對防水質量更加重視,大型房地產商對于建筑防水采購也更加嚴格。
據不完全統計,每年因滲漏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3萬億以上,滲漏不但造成各種工業原料的浪廢,甚至可以腐蝕設備等器材,更是眾多安全事故發生的源頭,建筑物的滲漏時間長了,會導致鋼筋膨脹,水泥表面異樣,從而影響房屋的壽命。
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,建筑物滲漏是他們□不愿意看到的情況。因為房屋在驗收交付之前,所有的防水工程都是開發商負責,在施工過程中,一旦出現滲漏,就意味著開發商必須翻新返工,而滲漏翻新維修的成本是建筑物新建防水成本的2~10倍。在翻新維修的過程中,所有之前做的混凝土澆筑、找平、保溫工程都必須重頭再做一遍,這是對資金和建筑材料的極大浪費。
同時,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來說時間成本也將遭受巨大的損失。很多房地產企業因為滲漏必須要進行二次維修,維修過程漫長導致房屋不能按時交付,一方面使得自己本就脆弱的資金鏈難以為繼;另一方面,因為延遲交房導致的起訴和糾紛也使得自己企業的商業信譽受損,可謂雪上加霜。因此,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算一筆經濟賬,而直接后果就是假冒偽劣產品越來越無法占有市場。
文章轉自網絡,內容僅供參考,交流,版權歸屬原作者。如有侵犯您的權益,請及時聯系以便修改或立即刪除。